去那未知的遠方,我們探尋少數民族人文風情
- 開課時間:
- 已結束
- 上課地點:
- 研學
- 适合年齡:
- 6-12歲
- 課程亮點:
- 古人早就通曉“知行合一”的道理,将“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作為一種追求,因為這兩者都使我們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和能力,這也是我們設計文化研學課程的初衷。
- 學習目标:
- 通過研學之旅感受非遺文化。
- 聯系電話:
- 021-58958097
課程詳情

翼樹教育貴州文化研學季
明朝著名書畫家董其昌在《畫禅室随筆——卷二》畫訣中曾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内營,立成鄄鄂。”
古人早就通曉“知行合一”的道理,将“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作為一種追求,因為這兩者都使我們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和能力,這也是我們設計文化研學課程的初衷。
但此行的目的地是對大多數人來說有些陌生。
貴州,是那個你可能聽說過,卻神秘并不了解的地方。
為什麼要去貴州?貴州看什麼?貴州自然環境惡劣麼?這是我們在推出“貴州文化研學季”前不斷被問到的問題。
再多的解釋,不如親身去經曆體會一番。就這樣,帶着對這個未知遠方的疑問與想象,讓我們一起出發……

跟着我們一起,踏上貴州非遺探尋之旅
這是一次遠離都市與喧嚣,收獲人文魅力的洗心之旅,讓久居都市的我們,重新回歸本心。
四天的研學安排中,我們深入這個中國西南少數民族腹地,親身了解傳承千年的非遺文化技藝、我們沉醉于貴州旖旎秀美的自然風光中,去體驗少數民族最為純樸的民風與生活。
擇一事 終一生
探尋貴州非遺技藝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古代幾大族群遷徙流轉終居之所,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彜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在這塊土地上創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樣式,構成了貴州省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非遺是貴州的文化符号
貴州共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2項,國家級名錄85項140處,省級名錄561項709處,市、州級名錄1000多項,縣級名錄4000多項。
“非遺”在貴州,不僅僅是一串醒目的數字,它更像是一種文化的符号,是各民族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傳承的體現。

“從前的日子過得慢, 一輩子隻夠愛一個人, 一生隻能做一件事。”對現代人而言,我們或許早就忘記了這種“慢下來”的感覺。
而在貴州,這些民間手工藝人過得很“慢”,這裡的時間仿佛是靜止的。


傳統日漸式微 手工藝人在堅守
在傳統手工藝日漸式微的今天,他們依然堅守着這些千年的手工藝,正因為有着這種堅守與信念,才能夠讓今天的我們感受到古老中國技藝的博大精深。
他們 “擇一事,終一生。”也是中國真正的匠人精神的實例與體現。


體驗傳承四百年的鳥籠編織工藝
在 “鳥籠編織藝術之鄉”丹寨縣卡拉村,我們去體驗這項傳承四百年的鳥籠編織工藝,品嘗當地特色美食“鬥雞肉”。




親手繪制蠟畫 感受苗族世代相傳蠟染技藝
用蠟刀在布料上畫蠟畫,根據設計底稿在空白的布料上畫出各種各樣的圖案是蠟染制作中的第一步和基礎,一點點,從一塊白布,到自己親手繪制成一張蠟畫開始,感受苗族世代相傳的蠟染技藝。

在世代承襲千年古法造紙的石橋村,這種古法造紙所做出來的皮紙質地柔韌,耐腐蝕,是除了宣紙之外最優秀的國畫用紙之一,還是國家修複古籍的必備材料。

在國家級非遺“皮紙制作技藝”傳承人潘玉華老師的指導下
學習千年古法造紙



學習做一張古法“花草紙”
在國家級非遺文化遺産“皮紙制作技藝”傳承人潘玉華老師的親身指導下,學習制紙原理、走進自然,尋找自己心儀的花草,自己動手完成澆紙漿、造型、壓榨脫水、自然風幹等造紙的幾道工序,加深孩子們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

文化在美麗的紙上得以傳承 追尋過去 走向未來
這些親手制作出來的“花草紙”, 紙香花香延綿,一如延續着傳統的石橋村,保持着最原始自然的本色。
水土滋養着這方土地的人們,文化在美麗的紙上得以傳承,生生不息,追尋過去、走向未來。


學苗族刺繡




繪制泥哨 孩子們的創意為傳統插上想象力的翅膀

學銀飾制作 向着高難度的技藝進行挑戰

重拾手工帶來的溫暖與感動
純手工對現代人來說已經成為一種奢侈,當機械化時代大量的複制品充斥我們生活的時候,這些手工技藝卻讓我們重拾久違的親切溫暖與感動。

讓小小的心靈 播種下一顆文化的種子
雖然行程隻有短短幾天,我們一起嘗試做鳥籠、做蠟染、做銀飾、學古法造紙、繪泥哨、學刺繡,也許這些體驗到的民間技藝僅僅是衆多貴州非遺技藝的冰山一角,但是卻讓這顆文化傳承的種子,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漸漸生根發芽。
遠離都市 走入山寨
回歸簡單生活樂趣


貴州風光秀美 文化淵遠流長
跟着教科書 去黃果樹瀑布
在中華文化悠久的曆史長河中,貴州省是古人類的發祥地之一。文化貴州涵蓋了遠古代史前文化,及後來的夜郎文化、黔中文化、沙灘文化、長征文化、多民族文化……


多彩貴州風情
在這片土地上,曆史穿越時空,沉澱了貴州獨特的曆史文化,哺育了世代的貴州兒女。

圍觀苗族鬥牛日現場

盛裝的苗家女随處可見
貴州還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除漢族外,這裡居住着48個民族,各民族曆史悠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和習俗。
這是你看了一眼,就不舍得離開的地方:居住在這裡的少數民族個個能歌善舞、熱情好客,濃郁的民族風情、純樸的民風民俗成為此行的一道亮色。

走進這座2008年奧運聖火走過的唯一苗寨
我們一起走進郎德苗寨, 這座2008年奧運聖火走過的唯一苗寨,也是少數民族傳奇色彩與文化的“原生态文化博物館”。


苗寨特有的攔門酒儀式
從苗寨特有的攔門酒儀式開始,盛裝的苗家婦女還準備了苗族傳統歌舞,蘆笙舞、踩鼓舞、錦雞舞接待遠方來的賓客……


苗家用歌舞熱情招待遠方的賓客

換上苗族傳統裝 體驗一把苗族服飾的美麗

像苗族少女一樣 快樂起舞
這是苗家人對于遠方賓客的熱情與好客,也讓久居都市的我們卸下彼此的心防,自在歡笑,盡情釋放。

打糍粑 收獲自己的勞動成果

學吹苗族傳統樂器蘆笙



共同協作池塘抓魚 回歸單純與自然
在山寨裡打糍粑、吃酸湯魚、吹蘆笙、池塘抓魚……這是城市裡的孩子們不曾有過的生活體驗,也讓大家回歸到最為純樸真實簡單的苗寨鄉村生活,感受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處。


尋找億年前海洋古代石
串聯遠古時代從古至今的文化與記憶
又或是走進深山中,尋找億年前海洋陸地所留下來的古化石,這是一次發現文化之旅,串聯起遠古時代從古至今的記憶與情感。

收獲一份美好與回憶
從過去、現在到未來,此行貴州文化研學季收獲的不僅是一份滿載着美好與感動的回憶,更讓我們深切感受到:同一個中華民族,我們如此相似,又是那麼的迥然不同。